“旷视科技是我们在8年前投资的一个企业,今天已经是一个希望要IPO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了。它的发展路径是很独特的,靠着自己独特的技术跟能力来寻找我们创业。我们早期帮助他们寻找了合作伙伴,包括美图、蚂蚁金服,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各个行业怎么切入。”

9月12日上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发表了上述言论。

这段不到一分钟的内容并非李开复的发言重点,却犹如蝴蝶轻轻煽动翅膀,将旷视科技和蚂蚁集团带入舆论风暴。

目前,涉事三方均已紧急辟谣或道歉。但对于旷视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来说,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口误”与火速致歉

旷视,中国“AI四小龙”之一,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研发与落地。

在旷视的发展历程中,李开复和蚂蚁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南都·AI前哨站梳理,在2013年和2014年,旷视科技曾两次获得由李开复担任董事长和CEO的创新工场融资。2017年,旷视和创新工场等机构共同成立了一家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

旷视的技术,也早早引起了蚂蚁集团的注意。据媒体报道,在2015年3月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首次通过刷脸支付的方式,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买了一枚纪念邮票。背后的技术,便是由旷视和蚂蚁金服合作开发。

这些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李开复发言的可信度。民众心中随之升起无数疑团:“人脸数据随便复制走?”“我们的隐私还好吗?”

12日晚上20:08,蚂蚁集团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否认曾向旷视提供人脸数据,同时表示在双方合作事宜上从未与李开复有过接触。

根据蚂蚁集团的说法,蚂蚁与旷视的过往合作,仅限于旷视授权其图像识别算法能力给蚂蚁单独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和传输。

一个小时后的21:09,李开复也通过微博发布说明和致歉。

他将上午的发言称为“口误”,并解释说,初期曾建议并帮助旷视团队寻找更多应用合作伙伴。“合作中,旷视提供AI技术给到合作方,我理解数据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户服务器中,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李开复在微博写道。

又过了十几分钟,21:23,旷视在微博回应称,“我们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

饱受争议的AI明星

在人工智能的赛场上,旷视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企业,其业务范围也不容小觑。

2011年,三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姚期智班的“天才少年”,印奇、唐文斌和杨沐,共同创立了旷视。此后,这家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旷视的在线人脸身份验证平台已为超过4亿用户提供验证服务;全中国超过70%的安卓手机使用旷视的技术完成刷脸解锁。

电影里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旷视,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而昨天的风波,也并非旷视第一次因为人脸识别业务陷入争议。

2019年9月,一张打着旷视标志的图片在网上热传。图上是一个穿着中学校服的女生,她的脸部被框在白色方框里,旁边是一系列数据:“听讲6次、阅读8次、举手6次、玩手机0次……”

许多网友认为该产品涉嫌侵犯隐私,知乎甚至出现了“如何看待旷视科技新产品监视学生上课”的问题。

之后,旷视回应称,该图片只是概念演示,旷视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安全、方便地出入校园。

“课堂监控”事件后,旷视显然加强了对技术伦理的重视。2019年,旷视推出了《人工智能应用准则》,并成立了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其创始人、核心高管以及外部专家组成,还下设秘书处和AI治理研究院负责协调和深度研究,一线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与和实施。

从创始人印奇不同年份的表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旷视在技术伦理方面的认识变化。2017年,印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技术中性论”。彼时,他认为技术有能力解决隐私问题,需要社会价值观、法律法规来监管原本中性的技术。

到了今年7月,印奇在参加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时,重点介绍了旷视的AI治理探索。他表示,旷视关注AI治理,“是从产业落地的角度意识到治理问题对人工智能行业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印奇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言中提到的数据确权的问题,恰好与昨天的风波直接相关。

他在发言中谈到,当人脸识别越来越广泛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肖像权数据确权问题。这不仅是法律讨论,更关乎商业化产品设计当中的合同签订,包括法律确权过程以及后续法律纠纷中所涉及的问题。现在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是无法通过一家企业或行业来打通数据,需要有好的数据交换、定价和商业模式。

不难看出,旷视已经在思索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问题。然而,重建公众信任并非易事。就在昨天,还有读者给AI前哨站留言:“旷视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为什么所有的新闻都跟负面扯在一起?”

全球隐私保卫战

随着民众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开展人脸识别业务的企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去年,微软悄然关闭了号称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数据库MS Celeb。该数据库包括了大约10万人的1000万张人脸照片,发布于2016年。

“Celeb”取自“名人(Celebrity)”,顾名思义,微软利用搜索引擎整合了大量名人的公开照片。然而有研究人员发现,MS Celeb数据库中还有一些普通人的照片,这些人完全不知道到自己的人脸照片被收录。微软因此被指责侵犯隐私。

同样引得群情激愤的还有美国企业Clearview AI。该公司以人脸识别检索而闻名,用户只需要在其应用程序中上传某人的照片,即可获得TA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和社交网站地址。

Clearview AI网上爬取了30多亿张人脸照片,却未经当事人授权。事情曝光后,Clearview AI在美国多地被起诉。比如今年3月,美国佛蒙特州总法务官就以违反消费者保护和数据发为由在该州法院起诉了Clearview AI,要求Clearview AI停止收集佛蒙特州居民的照片,并销毁此前收集的数据存档。

在这样的全球浪潮下,旷视屡次遭受质疑,其实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面临公众的审视,企业能做的唯有严守数据保护底线。

今年4月,旷视创始人印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提到,“当大家面临大的外部挑战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灵魂拷问”,“想清楚什么是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现在,印奇可能需要带领全公司再进行一次“灵魂拷问”。而李开复所说的“希望IPO”,也许又要多等上一阵子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