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北溪-1”“北溪-2”号管道遭遇爆炸事件后陷入瘫痪。时隔一年之久,各方几经调查,关于这起事件的真相仍旧扑朔迷离。西方国家含糊其词的态度更是使得案件调查陷入重重阻碍。

分析人士指出,真相难明的“北溪”事件使得俄乌冲突的余波传导至欧洲,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欧洲能源格局,对欧洲经济和地缘政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渐扩大。

记者爆料 提供细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溪-1”“北溪-2”两条天然气管道于2022年9月26日当天相继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到附近海域,管道陷入无法运行的状态。迄今为止,“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仍未浮出水面,由于缺乏可靠的证据,国际社会对该事件进行了诸多猜测。

爆炸发生后,国际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比如,德国媒体援引挪威军方的表态指责俄罗斯开展破坏活动,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事件系“俄策划的恐怖袭击,以及针对欧盟的侵略行为”。俄方对此坚决否认,认为爆炸事件背后有“西方的痕迹”。随着后续调查推进,此种猜测逐渐淡出舆论。

另一种猜测则是和乌克兰有关。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一份情报显示,一个亲乌克兰的组织可能对“北溪”管道爆炸负责。但乌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乌总统泽连斯基称,他并未下令制造这一事件。同样,俄方认为炸毁“北溪”管道只可能是国家行为,非政府团体很难具备实施这样高难度破坏的能力。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北溪事件的幕后主使是想借此转移注意力。

然而,认同度最高的版本则是将嫌疑指向美国。今年2月,美国资深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西摩·赫什在网上爆料,称“北溪”管道爆炸是一起由白宫下令、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的秘密行动,并提供了具体细节。除了爆料以外,事发前的多种迹象也加深了外界对美国的怀疑。早在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总统拜登就曾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表示,美国自有办法可以终结“北溪”管道。

调查迟缓 真相难明

“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生后,丹麦、德国和瑞典官员宣布,将分别对事件展开独立调查。俄罗斯也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屡次遭到三国拒绝。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曾于今年3月表示,丹麦、德国和瑞典中的任何一国都没有同意俄方参与调查,相关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意在掩盖痕迹、袒护美国。不仅如此,俄方今年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有关对“北溪”事件展开国际调查的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牵头调查“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但未能通过表决。俄方对此深表遗憾,涅边贾称“如果没有客观和透明的国际调查,就无法揭开真相”。

关于调查进展,西方国家含糊其词的态度使得案件调查陷入重重阻碍。丹麦、德国和瑞典不久前在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材料中称,所有调查都尚未完成,且仍然不能确定完成时间。今年5月,俄方召见三国驻俄大使,抗议三国的调查“完全没有结果”。俄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三国都在故意拖延调查,且试图隐瞒爆炸的幕后黑手。俄方对调查的不透明性以及三国在调查中拒绝与俄方接触感到不满。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一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欧洲和北约的政策制定者会面时遵守心照不宣的约定,即“不谈‘北溪’”,深挖事件真相可能得到一个“令人不适”的答案。报道指出,西方国家的官员无意查清爆炸事件的真相,因他们“宁可不知道”元凶是谁,也不想发现本国的盟友要对爆炸事件承担责任。

9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呼吁,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上,国际社会,包括安理会应避免采取双重标准。他表示,“北溪”管道爆炸事关跨国基础设施安全,给全球能源供应、海域生态环境和航运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有关国家开展的国别调查,已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但迟迟没有结果。时间拖得越久,收集证据和查明真相就越难,外界的质疑和猜测就越多,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就越低。

美国获利 欧洲遭殃

9月26日,西摩·赫什再次就“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表题为《关于“北溪”持续一年的谎言》的文章。赫什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拜登政府选择破坏“北溪”管道的真正原因与俄乌冲突无关,而是为了降低俄罗斯对德国的影响力,美国要防止德国在冬天来临之际改变立场、开放“北溪-2”管道。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北溪”事件真相难明,但美国政府反对欧俄能源合作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北溪”管道被炸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事件“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认为,欧洲工业发展曾基于丰富而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但这种模式结束了,未来欧洲能源将比过去更加昂贵。然而相比之下,美国能源信息局数据却显示,由于欧洲需求激增,2022年上半年,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截至今年4月,美国提供了欧盟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3年经济预测报告称,如果能源危机持续恶化,欧洲将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法国《世界报》的文章认为,美国试图从乌克兰危机长期化中渔利,而欧洲为此承受了沉重后果,平均每月要花费几十亿美元进口液化天然气,几乎是此前年份的10倍。受能源价格冲击等因素影响,多个欧盟成员国物价持续高涨。

面对困境,一些欧洲政治人物开始重新考虑“战略自主”。德国内政与国土部长南希·费泽表示,“北溪”被炸事件的背后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但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危机已让欧洲在防务和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再加上欧洲企业在能源危机下向美国转移,欧洲想实现“战略自主”更加困难。如何处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调查结果将考验欧洲国家“战略自主”的决心和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