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退市的中国Biotech公司可能要出现了。

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内低于1美元,6月17日,康乃德生物收到了纳斯达克的警告通知。按照交易所规定,如果在今年12月13日之前股价还是涨不起来,康乃德就要退市。


【资料图】

图源:康乃德生物官网

康乃德生物已经明确表示,会监控其“美国存托股的收盘价”,争取早日合规。

康乃德生物这家公司在国内并不算出名,可也是含着金汤勺出身的,在公司上市前的几轮融资里,启明、礼来亚洲基金、北极光投资等知名机构都有参与。IPO之前一轮融资规模达到1.15亿美元,上市首日,公司总市值曾一度超过10亿美元。

而如今,康乃德生物的总市值只有4500万美元,尚不及其披露的B轮融资额。从上市到快被清退,天翻地覆的15个月里,康乃德生物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大牌PE集体失算

康乃德生物能够获得众多医药专业投资机构的青睐,和它的创始团队及研发方向有关。

康乃德生物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潘武宾和郑伟避开了肿瘤这个热门方向。郑伟曾在美国Arena公司担任免疫学总监,主导过多项炎症和自身免疫领域疾病的新药研发。因此在创业时,郑伟首先考虑到了自体免疫药物。

IL-4Rα单抗CBP-201和S1P1受体调节剂CBP-307是康乃德生物在研的品种。其中CBP-201主要用于特应性皮炎,公司希望能够对标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CBP-307的在研适应症为结肠炎。

这样的一个产品组合,放在10年前来看应该是很不错的设计,因此也获得了不少机构的青睐。

企查查数据显示,康乃德生物上市前曾进行过5轮融资,累计金额至少达1.95亿美元。启明创投是康乃德的A轮领投方,并连续三轮押注。礼来亚洲基金、RA 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也都看好这家公司。

从康乃德生物的融资时间上看,2016到2020年,正是国内生物医药创投最活跃的年份,康乃德提供的管线又有别于那些扎堆PD-1的公司,自然会比较容易获得资金。

康乃德上市后,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公开表示,投资康乃德正是因为看中了公司“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团队”。此外,CBP-307临床I期展现出的“安全性和药效研发能力”,以及CBP-201的市场潜力,都让启明创投认为,这家公司具备竞争力。

CBP-201看起来的确不错,2020年初,这款药物的Ⅰb期临床宣告成功,表现出的疗效要大大优于度普利尤单抗。因此当年8月,康乃德生物顺利拿到C轮1.15亿美元。

当时,跟投的RA Capital Management执行董事Derek DiRocco表示:临床数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康乃德具备研发出更多“重磅炸弹”的潜力。

事实证明,启明、RA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等都看走了眼。这笔投资想必会血亏。

02 转圜空间有限,还有企业可能退市

登陆美股之后,康乃德生物突然接连爆出临床失败的消息。

2021年11月,CBP-201全球Ⅱ期失败,潘武宾口中的“潜在best in class”沦为me worse;2022年5月,CBP-307结肠炎Ⅱ期也遭遇了“滑铁卢”。

Biotech企业研发失败其实是很正常,尤其在美股上市公司中,产品“爆雷”是家常便饭。

两款药物失败后,康乃德生物做了取舍。公司认为CBP-201还有得救,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进行全球Ⅲ期临床,而前景不太明朗的CBP-307则考虑卖掉。毕竟,CBP-201对标的度普利尤单抗在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62亿美元。

康乃德生物账面资金倒是不缺,根据2021年年报,康乃德生物目前账面资金足够支持两三年的开销。只是当下,留给康乃德生物拉升股价的时间不多了。

外界看来,康乃德生物可能属于“误伤”。毕竟融资上市了,股价不完全是公司可以左右的。但康乃德生物的遭遇,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熟悉不同资本市场的规则。

康乃德生物并不是唯一一个在走钢丝的。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排除医美、信息服务等类型的公司外,美股上市的医药企业中至少有9家的股价低于2美元。而低于1美元的,除康乃德外,还有大自然药业和安派科生物,主要业务分别为中药和检测。

万春医药极有可能是下一个“康乃德生物”。2021年12月,万春医药的核心产品普那布林因临床数据不充分,被FDA驳回了上市申请,此后万春医药的股价一直持续低迷。截至美股6月21日收盘,万春医药股价1.49美元,市值约5800万美元。

万春医药已经在2022年年初决定裁掉35%在美员工。然而,事情远没结束,上半年来,万春医药的首席财务官兼执行副总裁Elizabeth Czerepak、首席监管官职务Gordon L.schoooey等高管相继辞职,公司所处的困境,似乎也不亚于康乃德生物。

03 康乃德启示录

2021年下半年来,医药板块持续低迷,市场洗牌的论调屡屡出现,出海不再是“镀金”法宝,有行业人士甚至断言,“2022年可能有1000多家Biotech企业消失”。

一切失败,或许都能拿“历史进程”,或“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当借口来给自己兜底。不过,谁来给那些曾相信这些Biotech真的能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改变的人兜底?

2021年年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显示,国内药物研发同质化问题突出,其中PD-1靶点临床试验数量就接近100项。另有研究显示,药审改革之后,虽然IND和NDA批准效率加快,但由于聚焦相同靶点和适应症的药物临床扎堆,临床试验效率并未提高。

这些扎堆的创新究竟是真创新还是伪创新,宣称要做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人心里可能更清楚。

国际上,科学家技术创业,小型创新药企业对外授权、或被并购是一种被市场认可的发展模式。据从事医药投研的丰硕创投统计,2010-2018年间,332家美股上市biotech的退市率达到36.1%。但它们中并不全是宣告破产,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做出了有潜力的新药,被别的公司收购了。

近期,投资康乃德生物亏了钱的RA Capital再度受到舆论关注,公司创始合伙人Peter Kolchinsky撰文表示:当下的市场,是用“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投资实力过硬、但被低估的小公司”的最好时机。

但在国内,对于Biotech来说,无论出于什么情况,“卖身”似乎都是一个贬义词。只有自己NDA,自己建厂、设立商业化团队,才是成功企业应有的归宿。

相比于扎堆搞创新,转变态度,或许是国内医药市场更需要做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