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5月12日晚落幕,为期17天的戏曲盛会,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35个院团,在石家庄进行了27场演出,涵盖21个戏曲剧种,24位梅花奖得主相继登台献艺,是全国北方片区戏曲艺术和梆子声腔艺术的一次高水平集中展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展示了“北方戏窝子”新的风采。


(资料图片)

古韵新声 唱响“北方戏窝子”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今年虽然是第一届,但对石家庄观众并不陌生。此前,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已经在石家庄连续举办两届,这两届展演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拓展提升之后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剧种更丰富,戏曲门类更齐全。除流行于北方的河北梆子、秦腔、晋剧、豫剧、评剧、丝弦等剧种外,还有淮北梆子、江苏梆子、川剧、滇剧、西秦戏等南方地区的剧种参加会演,丰富的剧种,精彩的剧目,地方戏曲在“北方戏窝子”开展大联欢。

秦腔《锁麟囊》剧照  杜船/摄

本次会演既有各剧种带来的优秀传统戏,如河北梆子优秀保留剧目、观众一票难求的《宝莲灯》和别具一格的秦腔《锁麟囊》,也有新编历史剧,如川剧《草鞋县令》、秦腔《关西夫子》;既有红色题材剧目,如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江苏梆子《母亲》,又有歌颂时代英模的现实题材剧目,如淮北梆子《风雨王家坝》、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等。5场“名家传戏”和“青年戏曲人才展演”折子戏专场为观众奉上了29场精彩折子戏,以传统戏和各剧种看家戏最精彩的段落为主,深受观众喜爱。古韵历史悠久,新声腔调丰富,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北方戏窝子”河北这片丰厚的戏曲沃土上全面展示了不同剧种的艺术价值、文化特质和发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进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会演期间共有2.2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50多万人次参与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开展直播160余场次,剧目网络直播累计观看量超1.9亿人次,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视听盛宴 惠民亲民观众捧场

精彩的演出,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戏曲走进大众,特别是走进青年观众,是本次会演一大亮点。演员们身着戏服,在河北博物院广场,在公园在商场粉墨登场,以“遇见艺术”为主题进行“快闪”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喜与赞叹,原来戏曲这么美!原来演戏需要这么深厚的功力!

早在5月10日,就有观众表示买不到5月12日闭幕式演出——河北梆子看家戏《宝莲灯》的门票了。此次展演的门票非常亲民,从20元、30元到40元,使用石家庄文化惠民卡购买,还能再打9折。石家庄观众经过两届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熏陶,和一系列惠民文化措施的推广宣传,买票看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自觉。除了热爱推崇河北梆子、丝弦等本土剧种,其他地方剧种在石家庄观众中都受到了热情捧场。

河北梆子《宝莲灯》剧照  杜船/摄

北方观众很少见到的海丰西秦戏《贩马记》演出地点在河北师范大学,观众以大学生为主。虽同属梆子声腔,但西秦戏在从百里秦川流传入广东海丰的过程中,融合了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方言文化,相对北方观众而言是小众而新奇的。没想到这场演出结束后,同学们报以持久不息的掌声,演员二度返场,戏曲社的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前请教,与演员合影留念,甚至希望拜师学艺。

观众捧场是演员和创作者最大的动力。本次会演中全国地方剧团的24位戏剧梅花奖得主有一个共同特点——珍视每一场演出与观众交流的机会,无论是演出结束后上台谢幕与观众的简短交流,还是“名家传戏”折子戏专场时与观众拉家常般的聊天,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戏剧传统中“角儿”与观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角儿,一个剧团的发展,同样要有角儿支撑。角儿是观众捧出来的,没有观众的存在,戏曲艺术就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戏曲舞台就会渐渐荒芜。

培养角儿,就要先培养观众。文化惠民,是政策,也是对观众的带动、培育和影响。“河北的观众很捧场”,是各地戏曲院团共同的印象。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陈俞策说,河北戏曲演出氛围很好,这次来石家庄演出感受更明显,喜欢听戏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吸引并扩大年轻观众队伍是培育戏曲土壤的关键。

戏韵悠长 传统艺术焕发新光彩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魅力超越时间、跨越地域和语言障碍,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本次会演既有观众群体广泛的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也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川剧、滇剧、海城喇叭戏、海丰西秦戏等。它们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是地域文明的延伸,是家乡游子的情感慰藉。它们不分剧种大小,演员唱得酣畅淋漓,情感释放得豪迈激越,古老声腔在新时代的“北方戏窝子”嘹亮高歌。

本次会演是戏曲艺术的盛会,也为全国戏曲人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无论是演员、剧团还是专家、喜爱戏曲的观众,都在思考和讨论戏曲艺术如何发扬光大。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办了13场研讨会,其中新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讨论话题,专家学者围绕戏曲人才的培养与传统戏整理改编等话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戏剧创作必须深入人们生活的广阔天地,深刻理解和表达当代观众的所感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留得住观众。

在“名家传戏”折子戏专场,戏曲名家与青年演员师徒同台,教学相长,让观众看到戏曲传承薪火相传。保定老调是白洋淀地区特有的剧种,虽然也像河北梆子般具有高亢激昂的特点,却别有一番味道。保定老调传承人王贯英去世后,她的弟子们把保定老调的艺术价值整理保留下来,明白做戏,认真传承。“36年前,我首次参赛登台,师父王贯英给我点的就是《调寇》。今天,你们首次登上会演大舞台,我把这一折点给你们。好好唱,传下去。”王贯英弟子韩文梅在“名家传戏”舞台上对弟子们说的一席话,令观众们感动不已。

王少华(左)  王建/摄

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河北梆子名家王少华,肩负着传承银(达子)派艺术的使命,拜京剧麒(周信芳)派名家陈少云,为自己的表演注入新内涵。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折子戏《寇准背靴》,是他的父亲、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伯华的代表作,吸收了京剧、石家庄丝弦、山西晋剧的唱腔音乐,在不断演出过程中改进发展,他把从父亲那里传承的精神又传给了弟子陈啸,鼓励他守正创新,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折子戏《寇准背靴》剧照  王建/摄

盛宴落幕,余音绕梁。本次会演,全面挖掘了河北悠久的戏曲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河北深厚的戏曲群众基础,进一步擦亮了河北“北方戏窝子”的文化品牌。河北正在成为北方地区剧目创作、戏曲表演和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优秀传统文化在燕赵大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北新闻网记者 侯艳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