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与支持农村地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措施。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与汽车如何协同发展是行业迫切待解的新课题。
01.中国新能源汽车正驶入高质量发展车道
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汽数据终端流通数据,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3.2万辆。从销量来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实现终端零售销量550.3万辆,同比增长79.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3.6%,提前完成愿景目标。
(相关资料图)
02.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发展但伴随诸多问题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达到521万台,同比增长99.1%,基本与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幅度相当。车桩比方面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已达到2.7:1,即平均每个充电桩服务大约3辆新能源汽车。但是从充电设施的分布结构来看,公共充电桩在近三年增长率都在50%左右,不及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导致车公桩比在逐年攀升,公共桩服务能力逐年下降,2022年车公桩比已再次超过8:1。此外,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县乡居民充电难、利用率低、盈利困难、安全性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问题1: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不足导致消费者“找桩难”
据中汽数据消费者调研结果,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已超过续航里程、安全性、保值率等因素,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最大顾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充电排队时间长。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沿线公共充电建设布局无法满足用户在该场景下的充电需求,高速公路上公共充电桩的使用具有显著的潮汐现象,节假日等充电高峰时期充电时间利用率平均值达20%,在国庆假期个别服务区充电站的时间利用率高达63.8%。此外,城市内热门区域场站高峰期利用率也可达50%左右(商场超市为主)。当充电站的时间利用率超过一定阈值时,叠加车辆流转、充电准备、拔枪计费等耗时因素,易导致用户排队时间过长,充电不方便。2.部分地区车公桩比高。2022年全国车公桩比平均水平为8.3:1,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一线城市,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但受限于建设公共充电桩所需的土地、用电等因素,车公桩比情况并不理想。青海、西藏等地因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其公桩建设情况看似良好,但随着后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亦会面临公共充电桩建设不足的情况。此外,县乡地区用地难、用电难、盈利难等问题“吓退”充电桩建设运营企业,致使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搭建滞后。
问题2:已建设的充电桩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找好桩更难”
一方面,充电设施建设初期 “跑马圈地”现象严重,充电桩选址仅考虑场地和电力资源,重视建设数量而缺少合理布局规划,运营商经营困难、倒闭跑路,形成缺少管理维护的“僵尸桩”,这些桩占据土地资源且有些依然可以在用户手机端或车机端中查询到,但由于缺少有效运营,并不具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同一区域内,充电桩的型号、参数、接口五花八门使得用户难以找到合适的充电桩,或因管理不善导致场站位置被燃油车占据,无法有效使用充电桩。因此,当用户根据导航信息到达充电场站后才发现充电桩不能匹配车型、没有快充桩甚至场站已经停止运营,就会大幅降低用户充电感受。
问题3: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盈利存在困难
充电桩运营方面还存在一个突出矛盾需要解决,一方面车主抱怨充电桩少,另一方面运营商又在发愁充电桩利用率低。行业研究表明,全国公共充电设施综合利用率不足10%,市区直流桩利用率为8%,交流桩利用率不到5%,高速公路沿线充电桩全年利用率仅为2%。一般而言,利用率要达到10%~15%才能实现盈利。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与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桩企盈利困难,致使充电桩运营企业难以持续投入新站建设与运营维护,进一步落后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
问题4: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亟需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70余起,其中充电起火15起,占比超过20%,并且根据国家能源局历史统计数据,80%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是在充电中或充满电后一小时发生,充电安全不容忽视。车端和动力电池端已经建立了国家、地方、车企三级数据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对车辆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预警和安全事件的溯源归因,然而目前补能设施端还没有建立相关监管体系,无法准确掌握充电状态,并对充电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与处理。
来源:中国储能网图库
随着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的退出,汽车产业由购置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此举旨在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但无论是车桩发展的“质”还是“量”都还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对此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基于车—桩—网的综合研究分析,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基础设施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
1、差异化的奖补政策支持重点补能场景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应从营造良好新能源汽车补能环境开始。针对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社区、农村交通要道等“补能焦虑”问题突出的场景,主管部门需要精准施策,通过差异化的奖补机制,合理布局充电设施建设网络中的空白点与关键节点。此外,建议地方政府承担更重要角色去推动补能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给予符合要求的场站用地政策支持,并因地制宜优化升级现有充电基础设施。
2、先进的管理机制规范行业做优做强
应尽快建立新能源汽车补能设备端的管理体系,要从准入和退出机制设定相关要求,对数据造假与运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要强化监管,让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都能优胜劣汰。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的奖补政策要与场站评价考核结果相挂钩,扶优扶强,以充电桩利用率、上线率、运营安全情况等因素为评价指标进行考核,督促运营商提高充电网络布局合理性,提升充电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基于不同场景的充电设施评价标准可满足多方需求
目前,北京市按照考核结果等级给予场站运营补贴,上海市按照“星级”标准给予场站运营补贴,山西省正在开展“星级场站”等评选活动,依法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金融支持、财政奖补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是全国缺乏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场站评判的统一标准。对此,建议基于不同补能场景,建立符合政府、车企、桩企、车主多方需求的充电设施评价标准体系,协助政府对优质充电场站进行精准补贴,推动桩企根据评价标准加强充电设施质量、管理水平与运营安全,支撑车企完善补能服务网络,缓解车主补能焦虑,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此外,针对高速、市区、乡村地区充电场站应满足的不同补能需求,相关方要因地制宜建立评价标准,推动行业自我革新的能力。
4、搭建充电设施运行国家监控平台为政策推行与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安全是产业蓬勃发展的底线,充电过程的安全监控十分必要,早期发现安全隐患可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对此,建议尽快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可以通过打通充电数据、实时监控充电状态、提前预警处置充电危险等方式,建立完整的充电监控系统,实现对充电设施运行的有效管理与合理监控。
以上补能设施发展的问题,是车与设施端发展不协调的集中体现,及时发现和应对这些问题,方可破除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桎梏。中汽数据将在补能研究方面持续支撑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凝聚共识,助力新能源汽车与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