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市场能否告别靠天吃饭

出人意料的高温震撼了空调市场,从上游的生产、销售,再到下游的安装、维修,各个环节都异常火爆,市场需求空前高涨。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消费端的空调清洗、加氟、维修等订单暴涨。在经销商一端,则是积极地补充库存,然而萦绕不去的问题是,空调市场只能“靠天吃饭”吗?

家住安定门的刘女士近来发现空调不制冷,遂在网上联系工人维修。刘女士称,自己在啄木鸟家庭维修微信公众号上按照程序预约,选择的是当日下午两点上门,但谁知不一会儿便接到工人电话称,估计两点到不了,希望推迟到四点半,刘女士表示同意;随后工人师傅又表示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需再次推迟时间,刘女士只能再次推迟到第二天。


(相关资料图)

与刘女士同住一栋的宋女士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曾在多家平台预约过,不但难约到合适的时间,甚至在微信上提交订单后,不多一会儿,平台便打电话过来,用机器语音告知“人手不足,如需继续等待请按1,取消订单请按2”。等待多次无果后,宋女士不得不取消了订单。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相关维修平台进行采访,啄木鸟家庭维修的人工客服对记者表示,目前平台订单的确爆满,工人难以按约定时间上门,此外,由于新系统上线不久,在订单安排上存在纰漏,不过平台已经在积极处理此类事件。

从一线工人的口中,可知以上说法并非托词,毕竟今年的高温始料未及。维修工人杨师傅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大部分家庭的空调往往闲置了一年,甫一使用便问题丛生,其中加氟和清洗是最常见的需求,另外空调室内机漏水、冷凝管故障也很常见,现在自己已经拒接了很多单,但一天还是要跑六七家。

同时杨师傅表示,身边有些同事现在甚至只接空调清洗的单子,维修、加氟等订单都不接,而月收入相比平日依然能够翻番,毕竟加氟要加到室外机中,有些楼体的室外机只是固定到架子上,没有人员站立空间,工人要骑在外机上进行维修,这类的高空作业非常危险。

维修环节已然如此,销售端更是火热。经销商黄先生代理过格力、美的等多家品牌的空调,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空调线上渠道挤占线下,自己的门店都是按需提货,而今年却特别注重囤货,如今看来,这一举动十分明智,3月以来门店空调销量便逐步提升,增长势头持续至今,相反一些小代理商由于囤货不足,产品已然售罄。

相比线下,线上销售更加火爆,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6·18”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1195万台,同比增长35.9%;销额411亿元,同比增长38%。近年空调销售一直处于颓势,其中2022年中国空调市场全渠道销量5714万台,同比下降3.3%,今年“6·18”的销售数据无疑令人振奋。

在“6·18”后继续发力已经成为企业共识。统计数据显示,“6·18”结束后,空调企业纷纷调整排产。最新数据显示,7月空调企业总排产1483万台,其中内销排产1052万台,同比增长30.9%;出口排产431万台,同比增长12.6%。相较之前版本数据,同比增速提升24个百分点。

据了解,年初至今,月兔、乐京、飞利浦、中汇达、荣事达等一批中小空调品牌纷纷投产新生产基地,扩建产能。

市场关心的是,如果少了高温的推动,空调出货能否持续稳健,摆脱长年以来“靠天吃饭”的局面。

产业观察家许意强认为,从空调市场逻辑来看,其季节性家电的属性不会改变,气候仍是影响市场景气度的重要外因,不过从今年的状况也能看出,只要市场空间够大,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恶性价格战。长期以来,各品牌之所以陷入价格战,多是因为产品库存水位高,仓储成本增加,经销商抱着“卖了就能少赔一点”的心态进行低价促销,人同此心,最终就会自相踩踏。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统计显示,今年“6·18”期间,空调线上均价同比增长3.6%,线下均价同比增长3.9%,从品牌参与度来看,不论是从头部品牌还是腰部品牌都格外积极,头部、腰部厂商均没有发起价格战,整体品牌格局平稳,今年“6·18”期间,线上排名前8的品牌合计市占比为93%,与去年的90.77%基本持平,线下前八的市占比为93.57%,同样与去年的93.6%差别不大。

业内观点指出,空调产品想要觅路前行,仍需遵循智能化、功能细分化的总趋势,“大单品”的思路不再适用,个性化的产品体验、消费体验才是制胜法宝。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