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4日)上午10点,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五十四场。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的有: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

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主持。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为浙江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由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介绍相关情况。

根据新闻发布会议程,先由我通报最新疫情情况:9月13日,我省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由印度输入),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截至9月13日24时,我省已连续89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现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7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7例,均由境外输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偶尔出现散发甚至聚集性病例。由于多国逐渐放开国际间人员流动,尤其随着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秋冬季来临,给疫情防控带来诸多新挑战。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指导意见,我省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要求迭代完善常态化精密智控体系,全面强化监测预警、核酸检测、集中管控、医疗服务、精准处置、物资供应、科研攻关、精密智控、“三情”研判等能力,切实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确保全省不发生大范围疫情扩散传播,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安全稳定。下面,我就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一、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这是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要求的关键手段。我省现有315家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日最高检测量达29.1万管。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原则,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今年8月日均核酸检测7.1万人。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我省规定,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开设发热门诊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都应具备核酸样本采集和检测能力,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扩大核酸检测服务。同时,明确对发热门诊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应4-6小时内出具,对普通门(急)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求12小时内出具,对“愿检尽检”人员应24小时内出具,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日检日清”。

坚持疫情防控底线思维,按照日检测量100万人次的标准,全省组建25支核酸检测机动队,并应急储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建设配备一批快速移动检测实验室,确保满足不同地区同时出现聚集性疫情的检测需求。着眼于省、市、县三级5-7天内完成相关区域全员筛查,合理调配社区工作力量。按照每10万人次/日核酸检测任务匹配270名左右采样人员的标准,综合配置采样监测队伍。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全面提升核酸检测筛查效率。

二、增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医疗服务能力。 发热门诊是源头管控的重要环节,起疫情防控的“哨点”作用。我省切实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医院等,一律在相对独立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对就诊的发热患者,要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闭环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建设。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难免会出现散发病例甚至疫情小规模反弹。围绕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机制,在杭州、宁波、温州3市建设省级定点医院,各设区市至少确定1-2家市级、各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县级定点医院。以设区市为单位,原则上按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总床位数的10%准备救治床位,按照不少于救治床位数的10%准备重症监护床位。同时,各市、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后备医院和1家方舱医院建设场所。以呼吸、感染、重症医学等医务人员为主体,按照每组100人的标准,建立省、市两级重症救治后备医疗队。我省将切实遵循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保每一个救治对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三、全面加强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 为防止新冠病毒可能借助冷链运输的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外包装等物品传播蔓延,我省以“浙冷链”系统为依托,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尤其是来自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食品的精准追溯。对2020年5月1日后进口的冷链食品,要求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进货查验,并在产品入库出库时通过“浙冷链”系统进行信息录入、赋码和扫码工作。对此前进口的存量冷链食品实行备案管理,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赋码、扫码。

着眼于人物同防,认真开展对冷链食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新冠病毒监测,重点对进口和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冷链食品及其从业人员加强抽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要求每周抽取一定数量农贸(集贸)市场、超市进行检测;各县(市、区)每周检测样本数不少于70份,其中从业人员样本数不少于30份。截至9月13日,全省累计完成冷链食品、外环境和从业人员核酸检测10.7万份,结果均为阴性。 我省明确规定,一旦收到省内外有关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报告,应在2小时内利用“浙冷链”系统对同批次食品流向进行溯源倒查和精准定位,并快速予以妥善处置。

四、统筹沿海港口疫情防控和船员换班管理服务。 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又切实满足船员换班需求,我省全面落实“应换尽换、应上尽上、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工作要求,着力完善船员健康申报、进港外轮监测、船岸界面防控等相关制度。我省在港国际船舶目前日均保持在400艘以上、在港船员8000余人,自4月以来累计完成1600余艘次、1.9万名中国籍船员换班,日均换班120余人,受检换班船员未发现相关病例。

为进一步堵塞漏洞、确保疫情防控无死角,我省在对换班下船船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的同时,还对所有抵港船修船舶、远洋渔船、外贸转内贸运输的国际船舶船员开展全员检测,对申报或卫生检疫有异常情况的外轮船员也予以检测。至今累计发现19起抵港外轮疫情,涉疫船员共60人,其中外国籍船员53人,累计确诊7例、无症状感染46例。 对患病的外籍船员按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办理临时入境转医诊治。由于处置得当,全程严格实行闭环管理,我省沿海港口未发生一起境外疫情输入感染病例。

记者提问:7月底以来,我省对从上海空港入境的来浙人员,实行就地隔离几天并核酸检测阴性以后,进入浙江还要在嘉兴就地隔离,这样的举措是出于什么考虑,会不会给当地增加输入性风险?

陈广胜: 随着国际航班陆续恢复开通,根据国家相关部署,对在上海空港口岸入境,目的地为苏浙皖的人员,采取两地转接隔离模式。前阶段是7+7模式,前七天安排在上海市指定的金山区、松江区的隔离点,然后闭环转运至嘉兴隔离点再集中隔离7天。该模式将因上海机场国际航班数量的增加,将相应缩短在沪隔离时间,并相应延长在浙隔离时间。沪浙两地合计隔离14天,新冠检测阴性的人员可以解除隔离,允许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自行前往目的地。为什么选在嘉兴?是充分考量的结果。由于境外疫情仍呈快速蔓延状态,所以对新入境人员需要点对点闭环管理。从上海空港入境来我省人员,目的地不同,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假如都转运到最终目的地隔离,不仅涉及全链条闭环管理的组织难度,也存在分散隔离的高昂成本和相应分解,包括面临长途转运的交叉感染隐患。特别是近几个月天气炎热,包括新入境人员、穿防护服的防护人员途中都是容易犯困疲劳,对于司机来说更是严峻考验。再加上我省还面临台风季节等气候因素,所以各种情况考量,尽可能避免长距离转运。所以,基于综合考量,我省确定毗邻上海的嘉兴

做为集中隔离点。近期我们还将新增城市满足由上海转接到省内入境人员隔离需要。集中隔离是全封闭性质,不会给当地带来过多的疫情防控压力。随着我省城市国际航班陆续恢复,杭州作为第一入境点城市。按照国家首站负责制,也要对相关入境航班人员进行14天的隔离,承担首站管理。当然由于航班这么多人员进来,客观上难免会增加输入性病例,由于这些人都是严格与外界隔离,没有造成二次感染。只要切实执行现有的防控措施,风险是可控的,能够彻底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记者提问:要有效防控疫情,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患者,但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浙江对此会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陈广胜: 无论何时何地对疫情的防控贵在早发现,也难在早发现,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风险点,才能及时筑起疫情防控的防火墙。

秋冬季应该是我国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室内聚集增多,加上现在一些国家带来的一些新情况,许多专家都提醒要警惕疫情的二次爆发。我省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早发现这一风险环节,切实增强监测预警。我们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主要是十类人员: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来浙返浙人员、发热门诊的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新住院的患者、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工作人员、监所工作人员和养老院工作人员。其中,对密切接触者还进一步扩大到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因为上述十类人员被病毒感染的风险系数较大,或者被感染后导致的疫情传播的风险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作为重点人群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核酸检测,确保应检尽检。另一方面是加强重点场所的检测。主要是人员密集,尤其是流动性程度较高的机场火车站、农产品的集中交易市场、商场等等。还有,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特别是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该落实14天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咳嗽、腹泻呼吸道消化症状的人员应该到定点医院接受核酸检测。药店也是重要的监测点,要开展退烧、止咳,抗病毒等药物销售情况的监测。加强对冷链食品,及其从储存运输销售环节的新冠病毒检测。早发现不能靠偶然性,需要机制的、技术的一整套的支撑,所以我省要建立健全一体化的进程。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点复发的监测,明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两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对居民提供的疫情线索要及时开展调查。在疫情面前终坚持实事求是,我们信息透明,可以说是机制层面的疫苗,只有早发现、早报、早公开才能更好为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主动。同时,我们要加强监测数据的真实,让大数据为疫情防控赋能,确保出现风险隐患能第一时间予以响应,为我省疫情防控科学预测、科学预警、精准响应、精准管控提供良好的机制准备。

记者提问:现在全国都在促进消费,想请问浙江的情况如何?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

胡奎: 应该来讲,我省各地的各类促消费活动好戏连台,1~7月份全省各地各种促销费的活动已经接近了1600场次,1~7月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也是率先复苏。回暖的态势非常明显。总额虽然同比下降了5.8%,但是降幅收窄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好于全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6%。疫情加深线下实体零售的困难、消费者信心不足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从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的零售情况来看,十八大类商品中有十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为负增长,其中石油制品下降了17.9%,日用品下降了17.4%,建筑装潢材料下降12.6%,降幅还是比较大的,对消费的下拉还是比较明显。消费工作一头连着经济的增长,另一头连着民生的改善,省委省政府对消费工作高度重视,近日省政府专门印发出台了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实施意见,总的要求是相应响应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部署,通过优化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举措,更好地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实施意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疫情中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能够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疫情中催生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能够尽快地培育壮大起来。实施意见分6个方面,共有19条,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不少突破点和亮点。

一是突出体现了一条消费的全链条,着眼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提出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保持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环境等,鼓励各地推出一批吃、住、游、购、娱等消费券,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着力打通物流的痛点堵点等政策意见。比如,我们提出力争来培训的人次要达到100万,三年内基本实现建制村的邮政快递服务站全覆盖,等等。

二是倡导培育一批消费新业态,实施意见从后疫情时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角度考虑,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服务,探索开展新批发+新零售,人工智能+教育,鼓励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等互联网+养老服务,支持云办公、远程办公、共享员工、共享经济,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实施消费新政,推动消费升级。

三是提炼推广一批促消费的好经验好做法,如推广湖州城市末端配送智能化治理经验,推动城市末端绿色配送体系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智能绿色集约化水平等。又比如推广严选、鲸选等互联网品牌培育经验,提出支持互联网平台,深化与制造业集群和名特优新产品等对接。

下一步,我委将实施意见明确的消费举措,分解成若干具体任务,交办给省级的有关部门,把消费扩容提质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记者提问:受疫情影响,高考延期一个月,我省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有没有受到影响?

陈峰: 受疫情影响,全国高考统一延期一个月,我们省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相应推迟。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完成三段录取工作,共录取新生30.6万人,其中本科15.6万,专科15万,少量的剩余计划,正在征求志愿,总的录取率预计可以达到95%。还有部分高职,还将面向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农技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六类人员进行扩招。在省教育考试院多方努力下,国内高水平大学在我省的招生人数连续五年实现增长,今年增长100多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好大学。提醒大学生一定要按照录取通知书做好个人疫情防控和健康申报工作,确保安全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记者提问:今年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秋季开学情况怎样?我省对学校疫情防控又有什么新的要求?

陈峰: 经过上半年我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快速复课的艰苦战斗,我省各级各类学校都经受住了考验,也积累了经验。因此,今年暑假结束后,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正常时间开学,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省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上在9月1日都开学了,高校按照老生、新生分批错峰开学。截至9月11日(上周五),全省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总到课率为98%,其中小学生到课率99.1%,幼儿园到园率93.5%,全省110所高校中有61所已经开学,大学生到课率94.3%, 余下的49所高校,也将在近期陆续开学。就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我省已经在开学前进行了全面部署,总体要求是:在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科学精准地做好上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秋季安全开学、正常开学、全面开学,确保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和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经过持续的全面排摸,截至9月13日(昨天),全省教育系统已累计连续205天无省内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连续192天无省内本地疑似病例。但是,秋冬季是省内各类疾病多发季,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更容易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半个月以来,每天晨、午检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异常的学生大约在万分之1.65左右,也就是1000多人。 我省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校园疫情防控的流程和应急处置的方案,对身体异常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诊断、早治疗。目前,校园秩序总体上是正常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教育系统充分利用抗疫斗争这本最生动的教材,精心组织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把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成长的动力,爱国奉献的行动。

在这里,要借助发布会的机会,重点介绍一下我省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高校的生源复杂,校园内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疫情防控任务十分严峻。当前,随着国际交流逐步恢复,在境外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也将陆续返校,这对于外防输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校园防控工作、措施,肯定比社会上其他公共场所要更加严格。总体上要求高校做到“一手刚,一手柔,刚柔并济”。

“一手刚”就是要全面落实校园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的要求,做好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健康检测工作。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上半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科学自控手段,坚决守牢大门。

“一手柔”就是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到人性化管理。防止过度管控、简单管理,尤其是防止一刀切的禁止学生出入校园,应该根据属地疫情防控的形势和要求,准确把握政策,动态调整措施。

此外,提醒各级各类学校在使用紫外线、消毒水等,既不能随意降低消杀标准,也不要随意增大消杀计量,防止发生次生危害。希望广大学生能理解校园防控措施,养成卫生自律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黄伟芬 盛锐 何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