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光景,400多幅作品,刘炳晗用钢笔画出了郑州的大街小巷,街道旁的梧桐树、高耸的二七塔、消逝的城中村,跃然纸上。

不止一个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有关郑州的影像资料很多,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保存这座城市的记忆。”

生于1986年的刘炳晗,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郑州,算起来在郑州已经生活了18年,“我和这座城市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现在我从事景观设计行业,也是郑州发展的参与者。”

绘画是刘炳晗的爱好,开始只是随便画画,大概在2015年,他开始手绘郑州,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400余幅画作。选择用钢笔作画,是因为更小众,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想法。

在刘炳晗的作品中,既有二七塔、火车站、大玉米等地标性建筑,也有不为人知的街头小巷和不复存在的城中村。

这些街头小巷,才是他的独家记忆。

他怀念农大北门的小吃街,于是把它画下来,发在了朋友圈,并配文:“农大北门的小吃街,都是十年前的记忆。路口的羊杂汤、胡和记的拌面……穷学生改善生活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我还画了很多城中村。”刘炳晗说,“我在陈寨、张家村、姜寨都住过,刚毕业那几年,收入也不高,城中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栖息地。毕竟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很有感情,所以我赶在它们拆掉前,用画笔将这段回忆保存了下来。”

十余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很多城市面目趋于雷同。

如何表达郑州独有的气质和氛围,是刘炳晗经常思考的问题。

因此,他会选择画一些能让老郑州人产生共鸣的场景或建筑,例如国棉四厂、二砂等。

“2004年刚来郑州时,我就住在国棉四厂的筒子楼里,一天吃饭不超过10块钱,三厂的炸串、四厂的烩面……现在我没事还会去那一片溜达,寻觅鼻息印象中的那个气味。”

刘炳晗告诉记者,画面虽然是静态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画面感受中原独有的场景和氛围。

翻看刘炳晗的朋友圈,从2015年1月19日到2022年4月10日,几乎全是绘画作品。

多年来,不仅他养成了定期更新的习惯,就连朋友也都等着欣赏他的画作,“超过一个礼拜没更新的话,朋友会来问。”

让更多的人在画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是令他更有成就感的事儿。

他告诉记者,有很多人告诉他,在他的画里找到了自己的房子、小区的楼下,或者以前去过的地方,很让人怀念,“能通过作品带给他们切身的感受,我觉得这挺好的,特别高兴。”(记者张弋受访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