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刘兵

8月29日,中央网信办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通报了“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第一批典型处置案例。通报显示,专项行动及时发现处置了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等不良导向内容,坚决整治部分网络账号利用头像、简介等账号信息引流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组,组织诱导未成年人参与转发、点赞、签到等应援活动,炒作“现金花”“现金蛋糕”等奢侈应援礼物,以赠送明星演出视频等为噱头诱导违规打赏等行为,近期已累计关闭解散违规账号、群组1800余个。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非理性追星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刷量控评、互撕谩骂、恶意营销等追星乱象屡被诟病。偶像崇拜无可厚非,青少年以明星为偶像,可以汲取一些力量进而激发自身的努力和成长。然而,由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尚不完全成熟,其在追星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和行为的失控。

比如,一些青少年粉丝把追星作为生活的重心,狂热参与见面会及各种应援活动、频繁打赏艺人,这不仅会对其学业及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可能加重自身或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一些青少年粉丝沉迷于想象中的“亲密关系”,将真情实感付诸偶像的虚拟人设,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等。

更严重的是,青少年追星日趋“饭圈化”。从现场应援到打广告、顶数据,越来越多青少年追星者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化产品消费,其追星行为日益团队化甚至职业化。诸如为明星花钱“打榜”、刷数据,为相关作品恶意评分等,极易超出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边界,有的已经涉嫌造假、侵权等违法行为。

青少年追星日趋“饭圈化”背后,往往存在利用粉丝牟利的灰色产业链,青少年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有媒体报道显示,不少在校学生互联网金融借贷案背后都藏着粉丝应援等追星行为,直播打赏类案件中很多涉案者都是未成年人。此外,在“粉丝后援会”筹措资金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不当行为可能面临构成集资诈骗罪、诈骗罪及侵占罪等刑事法律风险。

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联手。家长应认识到,孩子追星不是洪水猛兽,但须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其多关注偶像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格;学校也应正视孩子在特定阶段的个性特点、情感需求,既要建立科学的心理辅导机制,也要努力帮助孩子们提高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各类网络平台则应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一些“饭圈”团体在为灾区捐款、资助农村留守儿童、援建乡村图书馆、关爱残障人士等公益项目上有不少作为,并带动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其中。打造健康、正向的粉丝文化,让其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是追星的正确姿势,也会赢得社会的掌声和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