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 编辑/张雅琦】2023年的暑假,是疫情三年后亦是“双减”政策落地两年后的首个暑假,注定与以往不同。
在这个夏天,“研学旅行”是烧得最旺的一把火,添柴的则是没时间陪孩子但又担心荒废假期的上班族家长、还在转型找出路的教培机构以及强势复苏的旅游业。
(资料图)
各类研学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同时,争议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觉得,研学游寓教于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不仅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独立能力,还能学到不少知识;也有人认为,研学就是个噱头。从业机构鱼龙混杂,有A股上市企业下场,也有人号称“三个人就能做,一个月变现80W”。其产品质量和服务也和定价相差甚远。有人7天花了1万多却连清华校门都没进去,有人去营地锻炼回来却得了手足口病......
究竟何为研学?是否应重“研”轻“游”?频频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症结在何处?研学旅行真的是新型智商税吗?
观察者网走访学生、家长、研学机构、专家后发现,目前研学市场还处于缺乏行业标准的状态,针对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资质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亟待走入规范。
火爆的清北打卡照,和没走进校门的孩子们......
今年暑假,各大高校校门口,身穿鲜艳马甲的“显眼包”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排起长队,等待拍下和门牌的同框照。在所有的研学旅行中,拥有清北两大高等学府及景点的北京是家长们心目中最受追捧的目的地。
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携程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预订游学、研学产品的人次同比增长近1倍,研学产品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北京游学、研学产品报名人次相较疫前增长198%。
8月16日,北京,清华大学西门,孩子们轮流拍照。图源:观察者网
“排好队,跟上,来,冰凉贴拿下来,微笑比个耶,好,下一个,拍好到旁边等。”
这是8月中旬观察者网在清华大学校门口看到的一幕,四五个暑期研学团的老师正顶着烈日熟练地招呼学生们挨个上前拍照。
不变的机位,统一的服装,流水线式的服务......与名校门牌合影成为一些机构向千里之外家长们交差的方式之一。
由于预约名额有限,大多数参观者只能围堵在校园门口,拍照、打卡。在“预约参观”的小程序中,可见的日期下方不是显示“已约满”就是“不开放”。
观察者网在现场了解到,“扎堆”清北外的这些研学团都未能进校一睹校园风采,无一例外。20人左右的队伍在十几分钟打卡完成后便不再逗留。
参与一研学游的小刘(化名)告诉观察者网,他们一行人去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长城......今天(8月16日)才到清华,“感觉和跟团旅游差不多,没多大区别”。他表示,7天的研学之旅花费约1万多。
相比之下,同在清华门口排队拍照的小徐(化名)花费就少得多,她报名的研学团5天4夜仅要3千多。
“虽然没法进校参观,但我们团每晚会有清北的名师到宾馆分享知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小徐说。
8月16日,北京,清华大学门口,等待的孩子们席地而坐。图源:观察者网
一位从清华校门出校的在校生在挤出“人海”后告诉观察者网,从暑假开始校门口就被研学团的学生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去实习都得早点出门”。
“刚到北京就看到各种研学团,每个博物馆里、景区里都挤满了这些孩子,”带着两个孩子从江苏来京旅游的胡先生(化名)说,他没有给自己孩子报团,想自己带孩子到清北转一圈,但这两所学校太抢手了,入校参观根本约不上,只能让孩子在门口感受一下气氛。”
在北大门口,来自石家庄的王女士(化名)也没有给孩子报研学团,她说,自己抽空带孩子来北京转转就挺好的,能促进亲子交流。“虽然孩子还小,不一定能感受到清北这里的学习氛围,但既然来了,还是得拍个照、打个卡。”
在王女士看来,研学就是个噱头,宣传说的一套一套的,也没法保证一定能入校参观,预约不上也就只能在校门口拍个照就走了,根本达不到“学”的效果。
“在‘桑拿天’把孩子每天的行程安排这么满,孩子也很累的。说起来是锻炼孩子,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王女士表示,因挂上了“研学”的头衔,身边有不少家长都愿意为此买单。
一路上,王女士看到了很多研学团,她发现,团内孩子年龄差很大,且只有4、5位老师跟着近30个“小神兽”,“实在难以想象他们如何顾及到所有孩子”。
8月16日,北京,清华附近停车场,孩子们在阴凉处歇息。图源:观察者网
不远处,等待大巴的孩子们重新拿起冰凉贴,贴在额头,大口喝起水来,找寻这烈日下的一丝清凉。
“车来了,抓紧时间。”领队老师挥舞着小旗子催促道。
尽管被汗水打湿的脸庞透露着一丝疲惫,孩子们还是起身排队上车,奔赴下一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