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资料图】

日前,艾睿铂咨询公司发布了《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展望》,对全球车市走势、燃油车发展态势、中国品牌影响力等进行了预测。该报告指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正在持续回暖,但燃油车所占份额开始快速下滑,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已跨过关键“拐点”。

全球主要车市纷纷回暖

艾睿铂在《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展望》指出,在经历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后,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的释放及主机厂定价能力的回落,将帮助全球销量回升至接近2019 年的水平。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轻型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5%,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销量的92%。其中,美国、欧洲、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增速分别为10%、6%和3%。

进入2023年,汽车芯片短缺情况大为缓解。基于现有晶圆产能及半导体大厂的扩产计划和汽车业务情况测算,艾睿铂预计,2023年供给汽车行业的晶圆数量为580万片,最多可支持8500万辆汽车的生产需求;2025年供给汽车行业的晶圆数量将增至880万片,最多可支持9800万辆汽车的生产需求,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销量为9000万辆。也就是说,2025年汽车行业将完全摆脱芯片短缺的困扰。

从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看,艾睿铂预计,未来几年,北美、欧洲、中国、南美、日韩等地的轻型乘用车销量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比如美国,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兴起及积压需求的释放,预计2023年新车销量同比增长10%,从1390万辆增至1520万辆;长期来看,车价高企会使销量增速放缓,预计2023~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027年销量规模将为1710万辆。再比如欧洲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新车销量同比增长6%,达到1590万辆;2023~2027年将维持2%左右的较低增速,2027年预计为1740万辆。

至于中国市场,艾睿铂预计,2023年轻型汽车销量将同比增长3%,达到2490万辆,并在2030年前保持3%的年均增速。长期来看,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饱和,约5000万~6000万辆,千人人均保有量预计将从目前的230辆增加到2050年的400辆左右。

借力新能源 中国品牌市占率攀升

除了销量增长外,中国本土品牌的存在感日益凸显。艾睿铂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戴加辉表示:“中国车企现在已经跨过了全球影响力的‘拐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海外品牌。我们预计到2030年,本土品牌在中国将占据65%的市场份额。”

之所以中国品牌市占率能节节攀升,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其中自然离不开政府支持。数据显示,2016~2022年期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补贴达到570亿美元,是同期美国政府投入(120亿美元)的近5倍。也因此,在中国市场,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25%,较政府设定的目标提早了3年,且这一渗透率还在持续上升。“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越 35%。”戴加辉指出。

艾睿铂的报告指出,与合资品牌相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能在保持高性价比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新一代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供了更好的数字化营销体验。以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为例,在体量最大的中端市场(12万~18万元),2022年中国本土品牌和合资品牌的ADAS前装渗透率分别为68%和57%。此外,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车型“更年轻”,平均在售时长仅为1.3年,而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车型平均在售时长为4.2年。

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中国汽车正在走向全球。2023年上半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不过,在2026年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部分增量预计仍将来自于国内市场。另外,艾睿铂预测,到2030年,中国品牌将占据全球市场约30%的份额,并在新兴市场和欧洲获得突破,出海销量将达到约900万辆。

注:乘用车销量仅包括在国内生产销售的乘用车,不包括轻型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包含插电混动和纯电动。

数据来源:中国车险登记数据、艾睿铂分析

全球燃油车份额快速下滑

当前,全球主要汽车市场都在大力推进电动化转型,燃油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正快速下滑。艾睿铂预计,到2028年,全球新车销量中的34%将是电动汽车,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1%,而届时混动车的市占率将降至22%,燃油车的市占率仅为17%。具体看,预计到2035年,纯电动车在美国、中国、欧洲新车市场上的占有率将分别达到59%、66%和82%,插混车在上述三大市场上的占有率将分别为3%、12%和3%。从各市场差异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未来欧洲的纯电动车市占率会高于其他市场,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欧盟已经通过的“2035年禁燃令”,插混车也在禁售范围内;二是相对于欧美,插混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更强一些。

艾睿铂对全球25家头部车企的调查显示,车企在研发和资本支出上的总投资相对稳定,但对电动汽车的投资正逐渐取代对燃油车的投资。目前,电动化相关投资已占车企年度研发和资本支出的1/3,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不过,目前仍然只有少数电动汽车企业实现了盈利。这主要是由于电池成本高昂和产能尚未形成规模化导致的。好在电池成本正在下降,再加上许多厂商基于成本考量,越来越多地采用磷酸铁锂电池,随着电动汽车产销规模的扩大,预计企业的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

新能源汽车作为“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涉足这一领域。从长远来看,大量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将会倒下。艾睿铂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加速整合,在过去5年有销售记录的160多个中国新能源品牌中,可能只有25~30家能存活到2030年。“最终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企中一定会走出一些全球性的赢家。”戴加辉强调。

(注:本文图表数据来自艾睿铂咨询公司)

文:张冬梅 编辑:李卿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推荐内容